
5月17日,新华社海南分社社长陈良杰一行到三亚研究院开展调研,重点围绕三亚研究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南繁硅谷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在重大科研平台建设、科研工作机制创新、重大科技成果辐射服务全国等领域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研交流。三亚研究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冯伟哲主持会议,并就相关工作进行了介绍。
冯伟哲对陈良杰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他全面介绍了三亚研究院在科研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技术攻关等方面的工作进展。冯伟哲指出,依托南繁硅谷建设,三亚研究院建设了创新研学谷实验室、海南省食品安全监测及检测技术创新中心、三亚国际玉米研究中心和三亚国际全健康(兽医公共卫生)研究中心4个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实验室总计9.6万平方米,仪器设备3.8亿,打造南繁试验与示范基地636亩。研究院不断优化科研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机制,提升科研效率和成果质量,通过技术转让、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多种措施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条件保障和技术支撑。
冯伟哲介绍,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的重要指示精神,三亚研究院聚焦我国种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攻关,在多个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我校研制的新型基因编辑底盘核酸酶,突破了传统育种难以解决的遗传障碍,实现特定性状的精准改变,彻底颠覆农业生物遗传改良技术路径和选育效率;我校突破了单倍体诱导、鉴别及加倍等关键技术环节,形成了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体系,该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玉米育种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玉米育种由传统作坊式到现代工程化育种的升级,并在全国规模化应用;我校利用玉米和水稻增产的趋同选择基因编辑技术,创制了玉米增产约10%和水稻增产约8%的新资源,成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并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我校组建了从分子设计到田间验证的规模化、数字化的玉米功能基因组研究平台,提升了我国玉米抗逆高效研究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我校的猪规模化基因编辑平台,将猪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生物育种、人类疾病模型和异种器官移植,围绕异种器官移植的国际关键前沿科学问题展开,在动物遗传工程、兽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开展深度学科交叉研究。以上各项种业关键技术的攻克,切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种业安全做出了贡献。
汪洋副院长介绍了我校海南省食品安全监测及检测技术创新中心的工作开展情况,学校建设了人兽共患病研究平台、全链条细菌耐药性研究平台、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研究平台、动物疫病控制研究平台、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平台、公共支撑平台六大科研平台。中心瞄准国际食品安全科技前沿,充分发挥海南自贸港优势,针对海南省食品中的主要风险因子,开展食品安全监测及检测技术研究,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快速检测产品,起草一批食品安全检测标准,为构建海南省食品安全监控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在社会服务方面,三亚研究院在海南深度开展了科技小院的示范建设,目前已建成热带果蔬、畜禽5个示范性科技小院(火龙果、槟榔、蔬菜、黑山羊、文昌鸡),入驻小院的师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问题,服务海南乡村振兴,为教育科技支持农业生产、农民增收打造示范样板。
陈良杰表示,中国农大三亚研究院作为国家农业领军院校和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大力推进南繁硅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希望未来继续加强调研和工作沟通,通过新闻渠道更多展示海南加快南繁硅谷建设的工作进展、亮点成绩和典型经验。
会上,农学院陈绍江教授、生物学院吴森教授介绍了各自领域的研究进展,农学院赵海铭副教授、资源与环境学院张颖副教授分享了在海南开展的相关工作的进展情况。
海南分社常务副总编王晖余、记者罗江、黎多江,三亚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王福军、副院长汪洋等参加了调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