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起源地,历经百年风雨,发展成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国农大的人文社会科学驰而不息,基本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涉农问题研究为重心、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人文社会科学布局,建成了一批重要智库和学术交流平台,为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积极贡献智慧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锚定世界一流、中国特色、农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目标,围绕“双一流”建设,完善顶层设计,持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近年来,人文社科建设亮点纷呈、成效显著,多数学科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取得可喜进步,科研稳步提升,高质量成果持续涌现,研究平台建设布局不断优化,高端智库建设扎实推进,合作交流网络不断拓展,以奋进姿态启开局之势。让我们盘点精彩时刻,一起感受中国农大人文社会科学的蓬勃活力。
坚持思想领航,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研究多点开花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继2019年入选北京市首批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后,于2021年3月成立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基层党建研究中心,于2022年10月正式获批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基地。学校通过自主科研立项方式助力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探索与农村基层党建研究,助力马克思主义研究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以来,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勇于扎根大地为强国强农问计,共获批国家、教育部和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23项。其中,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和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1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基层党建的经验、成就以及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研究等主题,举办高端学术论坛,广泛深入研讨交流,产生良好学术影响。
勇攀科研高峰,人文社科项目数量质量双线提升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聚焦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农村三产融合与农业现代化、全球治理与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重点领域,在为国为民服务上持续发力。2021-2022年,学校共获批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近500项,师生们在全国各地留下“三农”调研的足迹。
2021-2022年,学校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4项,其中重大项目9项;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项,其中重大攻关项目1项。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并列位居全国第8名。
学校积极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搭建和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培育,尤其注重鼓励和培养青年学者,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2021-2022年,学校臧雷振、林发勤、何婧、张倩4位青年教授成功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占两类项目重大项目级别获批总数的40%。
服务乡村振兴,前沿创新研究成果竞相涌现
中国农业大学的人文社科研究既立足于中国的本土经验,也面向国际的发展贡献。近年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各项研究不断聚焦,持续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回应“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农业政策和积极服务于新时期“三农”发展。
2021-2022年,学校在“三报一刊”发表学术文章近30篇。姜沛民、孙其信、辛贤、林万龙、李小云、孙庆忠、张晖、王琳、蔡海龙、方向明等在“三报一刊”发表的重要理论文章,有力地扩大了人文社科研究的影响力。
政策建议数量持续增长,2021-2022年共有96份政策建议获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或批示,其中《乡村振兴中的八大问题亟待关注》、《关于牢牢掌握我国食物主权有关情况的报告》等31份获中央有关部门采纳或领导同志批示。
2021-2022年,出版学术著作近50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管理世界》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近1500篇。其中,樊胜根教授的《Economics in Food Systems Transformation》一文入选2021年度中国农业大学校级代表性科研成果与重大社会服务贡献奖。
学校获得第八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项,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
学校人文与发展学院首创“四个系列”服务乡村振兴,即系列研究、系列试验、系列研讨、系列培训。近年来,乡村振兴“四个系列”均得到切实推进,引领师生及全国社会科学工作者投身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分别于浙江省开化县、四川省青神县、安徽省天长市、河南省兰考县合作建立县级乡村振兴研究院,走出一条打造乡村振兴“地方样板”的创新之路。学院李小云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深入云南省勐腊县贫困瑶寨河边村,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大学与公益组织参与、农民为主体的“河边扶贫模式”,李小云教授也因此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2021年以来,李小云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驻村推动云南省镇康县边境小康村实验示范工作,切实推动中国农业大学定点帮扶镇康县的工作,并在昭通市鲁甸县石水井村、彝良县大苗寨村、昭阳区范家坝,曲靖市罗平县小云上村等多地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示范工作的开展。
学校经济管理学院立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学院多位教师深度参与国家贫困县摘帽评估和精准扶贫工作,获得各级部门的高度肯定。其中,李晓峰副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参与组织了60个贫困县的脱贫摘帽工作,和27个县的年度扶贫绩效考核,涉及8个省份。李晓峰副教授在赴中西部地区评估检查期间,克服了疫情和高原反应等影响,深入最贫困的地区和人家,出色完成了各项考核任务。李晓峰副教授还参与制定了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为多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咨询,获得国家乡村振兴局颁发的2021年度巩固脱贫成果第三方评估工作先进个人。
培育世界一流,社科期刊影响力持续增强
中国农业大学继续支持和推动社科期刊稳步发展,以助推原创性成果产生、扶持创新性人才成长。《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入选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为3.446,影响力指数在618种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排名第22位。《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CAER)期刊影响因子4.265,在SSCI收录的379本经济学期刊中排名第73位,位列Q1区,在SCIE收录的21本农业经济与政策期刊中排名第6位,位列Q2区。
强化决策支持,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成效显著
2021-2022年,中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提高站位,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优化智库建设,在政策咨询、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协同发力,着力打造人文社科特色智库。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致力于对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重大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咨询。研究院于2022年出版并上报智库《政要报告》19份和著作4部;紧随国家重要农业政策和举措出台,在《经济日报》“智库版”整版推出《2022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趋势报告》;举办中国农业发展论坛、CAER-IFPRI国际学术年会等高水平会议,为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贡献农大智慧,发出农大声音。
学校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服务国家高质量“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发展倡议,聚焦农业、减贫、绿色发展等核心领域,通过高端智库研究、政策学术对话和海外发展示范等三大支柱,形成丰硕的研究成果。2022年,学校收到商务部、财政部、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等多部委发来致谢函,感谢为中非合作论坛、G20国家领导人峰会等全球发展政策对话提供专业支撑,切实发挥智库的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围绕“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开展相关研究,2022年发布《2022年中国和全球食物政策报告》等系列重磅报告及政策建议21篇;通过分享农食系统转型的关键政策知识,建立增强非洲和中国粮食体系的韧性和包容性的中非农食系统转型知识共享平台;积极与粮食和土地利用联盟(FOLU)、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及欧盟在农食系统转型研究方面加强合作交流,将中国声音带入全球农食系统转型议程中。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社科研究与发展迈步在以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根本目标的道路上,在关注民生与农业、映照时代之势、关切中国实际问题,特别是涉农发展广阔议题的同时,不断发扬人文关怀,将自身发展融入发展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之繁荣事业中,在发挥育人、科研以及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上贡献出自己的优势突出力量。中国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建设成绩可喜,开局向好,未来可期。中国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工作者将一如既往地立足中国、迎面挑战,以不断夯实的科研原创力,奋力擘画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农大篇章。